熊貓體育官方在重慶這片浸潤著英雄歷史的紅色土地上,有一群孩子,用清澈的歌聲、真摯的表演,接續(xù)著一個始于烽火年代的使命——他們是重慶市孩子藝術團。
1991年1月9日,經(jīng)重慶市文化局批準,重慶孩子藝術團正式成立。從誕生那一刻起,它便與抗戰(zhàn)時期轟動全國的“孩子劇團”血脈相連。授旗儀式上,時任副市長肖祖修將團旗鄭重交予他們,那一刻,掌聲與熱淚交織。尤其令人難忘的,是當年“孩子劇團”的老戰(zhàn)士張鶯哽咽說出:“這是我們多年的夙愿!”這一聲感嘆,是一份穿越半個世紀的囑托,也成為藝術團不曾改變的初心與力量。
1937年,“八一三事變”爆發(fā),上海淪陷。一群無家可歸的孩子——最小的8歲,最大的不過16歲,在員吳新稼的帶領下,于9月3日成立“孩子劇團”。他們高喊“救國,我們年紀小也有責任!”以戲劇與歌聲作武器,徒步二萬余里,輾轉七省,在廢墟與硝煙中喚醒千萬民眾。
1939年,劇團抵達重慶,深入四川各縣巡演。沒有燈光布景,他們就點起火把;沒有樂器,便以二胡、汽油桶替代。1940年,在沙坪壩區(qū)金剛坡,這群孩子完成了《黃河大合唱》在重慶的首次完整公演。13歲的嚴良堃揚起雙臂,歌聲如黃河奔涌,臺下無數(shù)人熱淚盈眶。
近五十年后,1991年新年伊始,在重慶市委、市政府的關懷與市文化局、市群眾藝術館的共同努力下,“孩子劇團”重新站立于時代的舞臺。“重慶市孩子藝術團”名字由原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親自擬定,并寄予厚望:這不僅是一個藝術團體,更應成為繼承抗戰(zhàn)精神、傳播紅色基因、培育接班人的搖籃。
建團即設舞蹈、曲藝、樂隊、演唱、戲劇故事等多支隊伍,以“團班結合”的模式利用業(yè)余時間訓練。一批批孩子通過嚴格選拔走進這里,他們學藝,更學歷史;練聲,更練初心。
成立僅四個月,孩子藝術團便走進特殊鋼廠、重鋼三廠車間進行“五一”慰問演出,贏得工人們熱烈掌聲,邁出服務社會第一步?!傲ひ弧毙@全市巡演更讓藝術團的足跡踏遍山城。 1992年寒暑假,攜70余節(jié)目深入廠礦、部隊。1993年,在全國少兒文藝比賽中嶄露頭角,斬獲多項等級獎。
1994年是里程碑之年。藝術團規(guī)模躍升,團員從40人激增至400人,規(guī)模與影響并舉。1995年,在四川省六一晚會廣受贊譽,省文化廳召開座談會高度肯定其藝術水準與教育成果。同年9月,亮相中國四川國際電影節(jié)閉幕式,與國際藝術家同臺。
“有求必應”是他們的承諾,觀眾的笑臉是他們最高的勛章,無數(shù)藝術幼苗在此汲取養(yǎng)分,茁壯成長。
2000年“六一”,藝術團迎來高光時刻。原創(chuàng)歌舞《太陽出來喜洋洋》、琵琶彈唱《采花調》被文化部選中,赴京參加《世紀娃進京》演出,獻禮。同年在首屆國家級少兒文藝政府最高獎“蒲公英獎”評選中,《采花調》斬獲創(chuàng)作獎、表演金獎,《小小三峽石》獲創(chuàng)作銀獎、表演金獎。2001年第二屆“蒲公英獎”,童聲小合唱《小背簍》獲創(chuàng)作金獎、表演銀獎,《白孩子.黑孩子.黃孩子》獲創(chuàng)作銀獎、表演銀獎。
藝術足跡遍及全國:2002年廈門中華民族兒童歌舞周、2004年天津國際少兒藝術節(jié),以及廣州、貴陽、上海、成都等地交流演出,廣受好評。2008年1月,應新加坡“春城洋溢華夏情”活動邀請,42名團員赴新文化交流,將重慶孩子的風采帶向世界。
進入二十一世紀,藝術團步履未停:2011年,獲首屆重慶“公益之星”青少年才藝大賽一等獎,并在第六屆“小荷風采”全國少兒舞蹈展演中兒童舞蹈《報童》獲得金獎,并榮獲“小荷之家”稱號。
2022年童聲表演唱《心中的小蘿卜頭》入圍第十九屆全國群星獎,榮獲國家藝術基金(一般項目)2023年度資助項目、重慶市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優(yōu)秀作品獎,并榮登央視《大手牽小手》欄目。 2024年,亮相首屆中國音樂文學盛典。2025年,創(chuàng)意歌舞《抱抱地球》、少兒舞蹈《挖哩哩》亮相央視六一晚會。
其中,少兒舞蹈《挖哩哩》更在第十三屆“小荷風采”全國展演中勇奪最高榮譽“小荷之星”。
自誕生之日起,“繼承孩子劇團光榮傳統(tǒng)”就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而是深深融入了藝術團的血液之中。三十多年來,一代又一代群藝館的老師在這片園地里默默耕耘、悉心守護,將“服務少兒、繁榮創(chuàng)作、推動美育、促進交流”的使命,寫進每一次排練、每一場演出。
孩子們不僅站在聚光燈下茁壯成長,更在紅色主題教育的浸潤中汲取精神力量——原創(chuàng)節(jié)目《心中的小蘿卜頭》,正是對烽火年代那些孩子最真摯、最動人的回應。他們以新時代的童聲,繼續(xù)傳頌著紅色的故事。多年來,這里培養(yǎng)出了一批又一批優(yōu)秀的文藝人才:包括畢業(yè)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熊乃瑾;北京舞蹈學院教師汪子函、唐甜;重慶電視臺影視頻道主持人薛焱丹……他們從這里出發(fā),走向更廣闊的舞臺。
值此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紀念臨近之際,這份傳承更顯厚重與珍貴。在黨和國家關于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、傳承紅色基因、堅定文化自信的指引下,重慶市孩子藝術團迎來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它已不僅是一個藝術搖籃,更是一個鮮活的育人平臺,讓“巴文化”特色與紅色精神在一代代“大孩子”與“小孩子”的傳遞中,煥發(fā)時代光彩。
作為一名80年代末出生、與孩子藝術團幾乎同齡,“孩子藝術團”曾是無數(shù)少年心中的藝術殿堂。老師常說,能進團便是藝術特長生中最耀眼的“尖子生”。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,那份向往,深藏心底,成了一個未能實現(xiàn)的少年夢。
命運仿佛畫了一個圓。為探尋藝術團的歷史,我走進群藝館檔案室。泛黃的簡報,定格的舞臺光影,照片上孩子們和老師們燦爛的笑容……淚水瞬間盈眶。照片中的老師,如今是我的領導;當年的學生,已成為并肩的伙伴。不禁感慨藝術團已走過34載風華,人間萬事出艱辛!凝視這這些建團歷史,這一場跨越時空的“重逢”,悄然撫平了我心中沉積多年的那絲遺憾。
如今,建設孩子藝術團的重任已然落在了新一輩群文人的肩上。這不僅僅是一項工作任務,更是承載了歷任團長及所有為之傾注心血的前輩們的殷切囑托。兒時仰望的那片星光,此刻竟如此真切地握在了我們的掌心。適逢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之際,孩子藝術團的重啟并招收新團員,其意義尤為深遠。她的存在,遠不止于藝術教育的范疇,更肩負著傳承當年“孩子藝術團”在烽火歲月中鑄就的光榮傳統(tǒng)的使命。作為這一代的守護者與傳承者,我們有責任讓新一代的孩子們銘記,曾經(jīng)有一群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少年,在戰(zhàn)火中高歌,在硝煙中奮進。我們要在他們心中播撒信仰的種子,讓戰(zhàn)火中不屈的童聲銘記于歷史,讓新時代的歌聲響徹未來,使偉大的抗戰(zhàn)精神,在純凈的童心中永生不息!
韓國高鐵站直播九三閱兵,旅客紛紛駐足觀看拍照,現(xiàn)場中國游客:他們感到震驚
10余秒特寫!楊靖宇嫡孫看到“楊靖宇支隊”戰(zhàn)旗過激動不已:這是東北抗聯(lián)英雄的榮耀,先輩們在天之靈會很欣慰
宋承憲獨居7年:濟州島三次跪求劉亦菲未果,18年戒煙成癮,深夜翻戀情照片拒刪
“最快女護士”馬拉松奪冠后哭求調休,同行發(fā)聲:其他人的犧牲也應該被看見熊貓體育中國平臺